刘大强
心理咨询师
电视剧《光·渊》的开头介绍了一个有趣的设定:在那个世界的人类文明中,约有1.3%的人因为基因序列异常,导致无法与他人共情,在科学界统称为“零度共情者”。
“零度共情者”的概念在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(DSM-5)》中并不存在,但是从电视剧的设定中,不难看出“零度共情者”是缺乏共情能力、具有高犯罪风险的群体,这和“反社会人格障碍”颇有相似之处。
反社会人格障碍诊断标准
A 一种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的普遍模式,始于15岁,表现为下列3项(或更多)症状:
- 冲动性或事先不制订计划。
- 鲁莽且不顾他人或自身的安全。
- 不能遵守与合法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,表现多次做出可遭拘捕的行动。
- 欺诈,表现出为了个人利益或乐趣而多次说谎,使用假名或诈骗他人。
- 易激惹和攻击性,表现为重复性斗殴或攻击。
- 一贯不负责任,表现为重复性地不坚持工作或不履行经济义务。
- 缺乏懊悔之心,表现为做出伤害、虐待或偷窃他人的行为后显得不在乎或合理化。
B 个体至少18岁。
C 有证据表明品行障碍出现于15岁之前。
D 反社会行为并非仅仅出现于精神分裂症或双相障碍的病程之中。
缺乏共情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一大特征,这样的个体“对他人的感受、权利和痛苦倾向于显得无情、愤世嫉俗或蔑视”,“做出伤害、虐待或偷窃他人的行为后显得不在乎或提供肤浅理由(例‘生活是不公平的’,‘失败者只配失败’)”。在原著小说中,裴溯的父亲鄙视和曲解社会规则与公序良俗,蔑视生命,暴行累累仍理直气壮,已经体现出明显反社会人格特点。
裴溯一直担心自己也是和父亲一样的人,并不惜采取极端的手段“治疗”自己,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12个月的患病率为0.2%-3.3%,与普通人相比,如果一个人的父母、子女以及兄弟姐妹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,那么ta有此障碍的风险更大。
此外,生长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。在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成员所在的家庭中,不论是领养还是亲生的孩子,患有该障碍的概率都会更高。裴溯不仅继承着父亲的基因,并且长年被父亲强行灌输自己的思想、被迫虐待小动物求得生存,一直处于高危的环境中。
但幸运的是,裴溯有一个勇敢智慧、深爱他的母亲。母亲通过睡前故事,不懈地传达着自由的价值观,为裴溯埋下光明的种子,而这颗种子又在骆为昭的呵护与指引下、在裴溯自己坚强的意志下不断壮大,使裴溯终于能够在阳光下坦然生活。
然而在现实中,结局很难如此美好。因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不太可能认为自己需要帮助,因而很少会寻求治疗。此外,根据《默沙东诊疗手册》,“没有证据表明某种特定的治疗可以长期的改善”。当下的治疗,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由人格障碍带来的情绪症状或攻击行为、避免法律后果等。